6月27日、6月30日,美国圣路易斯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Tristram R. Kidder教授做客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,为学院师生先后带来题为“人类世的根源:来自中国古代的个案研究”、“密西西比河谷地区的复杂狩猎采集人群”、“中世纪时期乌兹别克斯坦高海拔地区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”的系列讲座,讲座由靳桂云教授主持。
在“人类世的根源:来自中国古代的个案研究”主题讲座中,Kidder教授认为“人类世”的起点是人类能够战胜自然。已有的关于“人类世”的研究多关注它何时开始,又是由哪一个事件促使它开始的,但作为考古学者更应该将目光放在它发生的原因上,也就是人类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现在的阶段的。从人类存在开始就一直在对环境进行影响乃至破坏,这样的结果是否是必然的?他以河南东北部的三杨庄遗址为例,从气候变化、环境、人口、技术和政治宗教等方面讨论了这一问题。
在“密西西比河谷地区的复杂狩猎采集人群”主题讲座中,Kidder教授以美国密西西比河谷地区的Poverty Point遗址为例,讨论狩猎采集者组成的复杂社会。近现代人类学研究表明,狩猎采集者的特征是社会组织简单且小、互相之间进行合作交换、移动性强及平等社会。但这一类的研究对象多是处于边缘社会的人群,并不能反映古代狩猎采集者的状况,考古资料则为我们提供了另一视角。Poverty Point遗址年代距今4000-3100年左右,由几座人工土丘及土垄构成,规模宏大。其中最大的土丘高达20米,边长200米左右,需要大量人口才能完成这样的工程。对出土石器的研究表明石料的搬运距离大多在700公里以上,从石器上来看它与周边小型遗址也没有呈现控制-被控制的关系,应为一种稳定的经济交换行为。另外,在该遗址没有证据表明有社会分层、劳动分工的存在,人们对社会资源的利用是平等的。Kidder教授认为,虽然遗址周边地区食物资源丰富并且容易获得,但是密西西比河河流的不稳定需要人群之间加强合作。由于资源的不确定性,狩猎采集人群中会出现权威者,但不会像农业人群那样因为控制资源而出现权力。
在“中世纪时期乌兹别克斯坦高海拔地区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”主题讲座中,Kidder教授介绍了他对Tashbulak遗址的地学考古工作,并探讨了城市化对环境造成的影响。Tashbulak遗址位于乌兹别克斯坦东南部,年代为公元950-1050年,属喀喇汗王朝时期。通过进行钻探、发掘工作,采集了包括土壤微形态在内的地学样品这一地区水土流失现象严重,当地地貌对环境的变化异常敏感。该地在950年左右出现城镇后人们对环境的过度开发导致Tashbulak只存在了一百年左右。证据表明人类过度的伐木与放牧会导致景观呈现不稳定性,并会出现高度侵蚀和洪水。
嘉宾介绍: Tristram R. Kidder, 美国圣路易斯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教授,人类学系主任。研究兴趣为地学考古、气候变化的考古学研究和北美的印第安文化、等级社会的形成、社会复杂化及狩猎采集者的历史等,研究区域涉及美国、中亚地区和中国。